jdl008

红军电话机文物(红军时期电报机)

jdl008 电话交换机 2025-03-15 50浏览 0

  寻找老红军文物,我们从一个失而复得的箱子开始。

  这是一个装发报机的铝制箱子,如一般家用微波炉大小,上部为盖,下部是放发报机的箱体。

  箱体一身墨绿色,边缘处是铝材摩擦出的银白色。箱盖薄而轻,内侧写有英文的“操作说明”。箱身有一道卡槽分别嵌在较窄的两壁,底部和侧面有装载发报机的结构图。

  对于不知道此为何物的人来说,这个箱子不算什么。而了解它背后的故事的人知道,它深藏着一段久远的历史。

  箱子的主人

  得过斯大林金质奖章的抗联人

  6月3日,辽沈晚报记者连同辽宁省委老干部局的工作人员来到中山广场附近一个小楼里。这里住着97岁高龄的老红军周淑玲。

  周淑玲的第六个孩子李勇,今年已经61岁。李勇是这个发报箱的保管者。

  “说是保管,其实这些年,我们一直将这个箱子放在床底下,我们只知道他是父亲留下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

  李勇的父亲李明顺,是一位已故的东北抗联老战士。“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李明顺率部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随后,被迫转入苏联,继续从事抗日工作。

  “我父亲干的是情报方面的工作,听说他的人不多,但是他获得过斯大林金质奖章,这个荣誉全国只有三人获得过。”

  箱子中的电台

红军电话机文物(红军时期电报机)

  呼叫苏军飞机 下达轰炸日军的命令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派出苏联红军,进攻盘踞在东北的日军——关东军。

红军电话机文物(红军时期电报机)

  “我父亲当时就是苏联红军进攻日军的先头部队,苏联远东边防军特遣支队少校队长。而这个报箱便是当时父亲的战友——无线电报务员姜德用来背电台用的箱子。”李勇说。

  8月8日晚,李明顺和姜德等空降到执行任务的地点——牡丹江市以南的海浪大桥。此时,苏联以及盟军已经攻入了牡丹江,大量日军朝这里涌来。

  “当年,就是用这个箱子背着的电台,我父亲下达了呼叫苏联火力轰炸大桥的指令。随后,一大批苏联空军赶到,将大桥连同不少日军飞机都炸毁了。”

  大桥炸毁之后,截断了日军的增援部队,为战役胜利打下基础。

  箱子的命运

  失而复得 成为战争岁月唯一的证明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这个箱子成了我父亲战争年代装杂物的一个箱子。或许,是我父亲看着箱子挺结实,禁得起折腾吧。”李勇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和母亲战争时期留下的私人物品被人收走了,也包括这个箱子。最后,只有这个箱子被送了回来。”

  “就只剩这一个箱子了。”李勇说,目前为止,家里再也找不到父亲母亲在抗战时期留下来的东西了。

  这几年,每当想起父亲的时候,李勇就拿出这个箱子研究一下,后来,还找人将箱子上的英文翻译出来。

  寻找老红军文物

  时光荏苒,岁月如织。追忆往昔,峥嵘岁月。铁马冰河,入梦归来!

  老红军,作为一个特殊的称号和群体,一个时代的开创者,在岁月流金面前,他们的身影渐渐稀疏,他们的名字慢慢被人忘记。

  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正在不断寻找。

  寻找他的身影,寻找他身影旁的灯光、寻找他身影旁的一针一线。

  即日起,辽宁省委老干部局联合辽沈晚报发起“寻找老红军文物”的行动,欢迎各位读者积极参与。联系人:白先生,电话:15998119533。

  本组图片均由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白琳 摄本组稿件均由辽沈晚报、聊 沈客户端记者董锋磊采写

  一直带在身边的印章

  这是一枚小小的印章,是老红军边清源当年不离手的工作用具,已经陪伴老人走过了66个春秋。这是边清源当通信兵时带在身旁的物件,刻着他的名字。

  如今,95岁的老红军边清源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陪伴他走过峥嵘岁月的印章仍在他的身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红军电话机文物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