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l008

爱信牌电话机使用说明(爱信电话机说明书)

jdl008 电话交换机 2024-12-07 93浏览 0

  1922年,因为一场离婚案让大半个中国认识了她,张幼仪,虽然不是自愿,她还是如了徐志摩的愿,成就了新中国的第一桩新式离婚案。

  刚结婚徐志摩就宣誓“我要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他果然做到了。她也过的更好了!

  这从来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婚姻交易

  在旧中国,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后,得听父亲的话;结婚以后,得服从丈夫;守寡以后,又得顺着儿子。

  张幼仪出生在宝山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家中八男四女,她是第二个女儿。从小时候起,妈妈老是告诉人家,她有八个孩子,因为只有儿子才算数。而女儿是“外人”“白吃干饭的”。

  我想这大概是张幼仪不幸婚姻的开端,女人在那个年代里就是这么不值钱。

  

  左起依次为张幼仪的大姐夫、裹着小脚的大姐,以及张幼仪的公婆

  当时四人结伴游杭州。大姐与张幼仪的公婆过从甚密

  二老因此曾说:但愿大姐嫁给了他们的儿子徐志摩

  家道中落时,四哥正在庆应大学读财经和经济,二哥也在早稻田大学修习法律和政治学。

  而女孩子们偶尔在厨房不需要帮忙时,教书先生教完男孩子功课后,姐妹们才能在另外一张桌子前接受教育。

  那时候张幼仪也只读了点儒家经典里给小孩子读的书,受的训练也不如兄弟们那样严格,只是坐在课堂上抄几遍入门书给先生看。

  她学到了些像为何遵从“三钢”这样的简单道理,以及必须对“五尊,”(天、地、君、亲、师)怀有敬意。

  爸爸老说教育女孩太花钱了,张幼仪看到《申报》上第二女子师范刊登的广告,一学期只要五银元学费,这比把她们养在家里还便宜,毕业后还能领到一张小学教师资格证,爸爸无法拒绝她,张幼仪说服大姐和她一起去上学了。

  明明她想学习,重男轻女的父母从来不觉得女孩应该接受教育,女子无才便是德

  更符合当时的道德观念。

  13岁,为了缓解家道中落,张幼仪被许配给了四哥替她相中的徐志摩

  那时还在杭州府中学堂读书的徐志摩,将梁启超的文笔模仿的惟妙惟肖,书法中也透露出了不凡的才气,四哥看过他的文章后,更得知他是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独生子,当天晚上就寄了封介绍信给徐家的当家的,提议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徐家。

  她是张家第一个不缠脚的女人,也读过几年书,并不是目不识丁的粗鄙女人。即使如此,徐志摩第一次看见照片时还是嘴角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张幼仪与兄弟姐妹于1927 年齐聚上海参加双亲丧礼

  所以啊,这是一场从开始就不势均力敌的婚姻,一个是接受了新教育洗涤追求自我的新青年,一个是从小学会了顺从还被父母扼杀了求学之路的旧式女子。除了家庭,怎么看两个人都不配。

  不爱的人,你再优秀都是透明的

  新婚当天,她极力表现的像个新式的女子,可是她办不到,只是瞪着他那又长又尖的下巴。她本来希望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会对她笑一下,可是他的眼神始终很严肃。

  结婚时,母亲嘱咐了她:第一,一旦进了徐家的门,绝对不可以说“不”,只能说“是”;第二,不管和丈夫之间发生了什么,都要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公婆。

  我想如果没有这两句教诲,少些顺从,徐志摩会爱上张幼仪吗?可是历史从来没有假设。

  婚后她很快学会了如何讨好公婆,晨昏定省,挑选礼物,可是他没学会像讨好公婆那样讨好自己的丈夫。

爱信牌电话机使用说明(爱信电话机说明书)

  可悲的是,她从一开始就没法了解徐志摩。

  结婚后几个星期,徐志摩就离家求学了,先是到天津北洋大学,后来又到北京大学,放假回家后,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他对她不理不睬,年轻的她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她可以和自己有文化的二哥四哥谈论很多,面对自己的丈夫却是不知所措的。

  有时候徐志摩伸着脚再院中的长椅子上读书,她就和他坐在一起缝东西,他会叫佣人给他拿这个拿那个,但是他从不与她交谈。

  她本来是有双大脚的新式女子,徐志摩却把她当做小脚女人。

  他对她的责任和义务,只剩下为徐家传宗接代,生下大儿子徐积锴后,徐志摩逃到了海外留学。

  大儿子两岁时,张幼仪踏上了去欧洲寻夫的路,她琢磨着第一眼见到徐志摩时的举动,心情非常沉重,她不是徐志摩要求去的,是被婆家送上船的,而公婆同意她去的理由是为了提醒徐志摩对家里的责任。

  下船时,张幼仪穿上精心挑选的衣服,站在甲板上不耐烦的探着身,看到东张西望的徐志摩心里凉了一截。

  虽然许久未见,她还是从人群中一眼认出了徐志摩,因为他是那堆接船人中唯一露出不想在那儿的表情的人。

  徐志摩没有正眼瞧她一眼,眼光掠过她,好像她不存在似的。面对这样的情景,她把脸上的急切快乐、期望等种种表情收敛起来。

  在那一刻她痛恨徐志摩让她变得呆板无趣。

  抵达巴黎的头一站是家百货公司,为她挑选了一身外国服装,她从硖石商人那千挑万选、上岸前一天晚上小心翼翼地在船舱里摊开打算穿的衣服,全都不对劲了。

  到欧洲的第一天,她穿着新衣,和徐志摩一起照了几张幸福模样的相,寄给老爷和太太,这是他们之间唯一的合照。

  

  张幼仪与徐志摩1921 年在欧洲拍摄的第一张合影

  影中人穿着入时,翌年二人便告离异。

  连离婚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可以畏惧!

  一个男人要多狠心才可以对怀孕的妻子说出打掉孩子这种话,放在今天,这样的男人可以被唾沫星子淹死,并被赐予“渣男”的称号。

  张幼仪第二次怀孕后,徐志摩的第一反应是打掉……

  “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做火车了吗?”

  那时她还不知道为了追到林徽因,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和她离婚,生下这个孩子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左起依次为张君劢、刘文岛夫人、怀孕的张幼仪和刘文岛。

  刘氏夫妇时为巴黎大学学生,在徐志摩抛弃张幼仪后,好心收留了怀有身孕的她。

  提出离婚后的徐志摩开始玩起了消失,把身怀六甲的张幼仪一个人留在了波士顿。后来她说自己像是一把“秋天的扇子”,是个遭人遗弃的妻子。

  好在二哥指点她说:“万物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在法国的那段时间她好像突然顿悟了,徐志摩过去为什么把与她的关系比作“小脚与西服”。虽然她没有缠过小脚,很多方面都表现得和缠过脚没两样。

  那个秋天仿佛是沧海桑田一般,去法国前她还没有把握离婚,等她离开的时候已经决定同徐志摩离婚。

  经历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她决定自力更生,她要追寻自己继承的特质,做个拥有自我的人。

爱信牌电话机使用说明(爱信电话机说明书)

  她想起了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上学,还有跟着徐家老师读书的场景,如果徐志摩与她离婚,她要成为一名老师。

  你看一个柔弱的女人连离婚都不怕了的时候,是无所畏惧的。

  从波士顿离开后徐志摩一直没有再出现,张幼仪生下儿子彼得后,收到了徐志摩的信

  “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 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信中只字未提到孩子,未提到在波士顿抛下张幼仪的事。明明你的心里想着另外一个女人,又何必说的这么虚情假意。

  生下孩子一个月,徐志摩很快的追到柏林,目的很明确:让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片刻不能等。

  他急躁地摇摇头说:“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他停了一下又继续说,“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张幼仪同意在文件上签字的唯一理由是:她在法国就已经打定主意,不再只凭过去的价值观行事。“我是未来新式女子中的一员。虽然做出这么不孝的事情让我感到痛苦,可是我还是对徐志摩说,我愿意在未事先征得我父母许可的情况下签字。”

  既然你不爱我,那也罢了,离吧,从此与君决,相忘于江湖,此时此刻的张幼仪已经脱胎换骨成另外一人,她再也不是过去那个低眉顺眼,只会沉默顺从的徐家媳妇。

  女子本为弱,为母则刚,离婚后的张幼仪没有回到中国,一人带着幼子学习德语,说的一口流利的德语,去斐斯塔洛齐学院学习幼师教育行业。

  彼得去世后,徐志摩曾写过一篇悼文,对这个当初要打掉,而后只见过一面的儿子,表达了让人闻之心酸的父子之情,让人无法相信徐志摩只见过这孩子一次,就敢于写下一篇文字悼念他。

  

  两岁的彼得。摄于夭折( 1925年) 前一年

  他生长于柏林,死前只见过父亲一面

  张幼仪仔细听完这篇文章以后说:“嗯,他写这篇文章的口气,倒像是个非常关心家庭又有责任感的人。”“可是啊,”她继续说,“从他的行为来判断,我不觉得他担心我们的钱够不够花,还有我们要怎么过活这些事情。你晓得,文人就是这德行。”

  她最终活成了自己也得到了很多爱

  徐志摩急切的与张幼仪离婚了,此时女神林徽因已经嫁给了梁思成。

  再后来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婚后不久生性浪漫的陆小曼与翁先生同住在了徐家,并且开始吸食大烟,徐家开始没落。

  离婚后她打定了主意做自己,不想再在这个男人身上耗费时间,她还有许多可以做的想做的事情。

  可笑的是离婚后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关系反而亲近起来,两人开始聊天了,他甚至对她有些敬佩。

  写给陆小曼的信中说到:C是个有气量有志气的女子……她现在什么都不怕了。

  归国后,张幼仪开办云裳服装公司,卖成衣、选料考究,设计杂糅中西精美别致,很快在上海风靡起来,一时间上层名媛纷纷以穿“云裳”服装为荣。

  曾在徐志摩口中的“土包子”张幼仪,成长为首屈一指的女装时尚掌门人。

  

  张幼仪身穿黑色旗袍于上海拍下这张肖像(约1937 年)

  时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

  1927年,张幼仪接受东吴大学邀请教授德语,同年受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邀请出任银行总裁。经她管理,原本亏损日巨的银行转年便扭亏为盈,加之家族支持,银行三年后资本超二千万元,几乎创下金融界奇迹。

  你看命运也是公平的,没有得到徐志摩的爱,事业上的张幼仪大放光彩。

  当时的银行职员这样回忆道,那年她约40岁左右,腰背笔挺,略显高大,神情端庄大方,有大家风范。她就在我们营业厅办公,准时上下班,除接电话外,很少说话,总是专心看文件。我经常要将报表和装订好的传票本请她盖章,有时听到她打电话时用德语。

  多年后她功成名就,提起曾经名噪一时的离婚案,她淡然一笑:“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

  徐志摩出事后,陆小曼拒绝认领尸体,还是这位被他抛弃的前妻站出来主持大局,为他安葬。

  1949年后,张幼仪离开大陆,在香港与一位性情温和的苏姓中医结婚。两人相扶20年,苏医生病故后,张幼仪迁居美国,与爱子团聚,88岁时在儿孙绕膝中安然故去。

  或许在徐志摩的眼里,张幼仪太严肃了,没有林徽因的天真浪漫,也没有陆小曼的风情万种

  ,她不会讨他欢心,她只是把相夫教子当做对他全部的爱罢了。

  如果徐志摩泉下有知,思考这三个女人一生作为,也许他会明白最爱他的其实是张幼仪。

  离开徐志摩一定花了她很大的力气,她也曾经幻想过一生与这男人相伴,爱他、敬他,为他生儿育女,孝敬父母,到头来,他却不想要她了。

  因为看透了,所以不恨了,她要爱自己,她要做最好的自己。

  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没有得到丈夫的爱,被厌恶,被抛弃,放在今天这个社会,处境也是惨到可以激起民愤了,可是她没有变成怨妇,她坚持做自己,她追求进步,她日渐强韧,她做了被人敬重的张幼仪,也得到了很多的爱。

  晚年张幼仪在自己的回忆录《小脚与西服》里说到:你总是问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有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被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邦梅著,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4月)

  本书繁体字版推出时,“曾经有人对本书对徐志摩的形象可能造成的伤害提出质疑。张邦梅表示,她只是记述了张幼仪的故事和感受,让她也有讲话的机会。”这本书做到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爱信牌电话机使用说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