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l008

部队手摇电话机(军用80年代手摇电话机)

jdl008 电话交换机 2025-04-27 32浏览 0

“大有丰五金号”商业变更登记申请表,现珍藏于芜湖市档案馆

郑有荣当年为我军试制生产的电讯器材

晚年的郑有荣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无线电台

  安徽省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创办于1933年秋,走在了中国人自办无线广播电台的前列。这座电台就是位于芜湖市国货路原大有丰五金电料行楼上的大有丰广播电台。而它的创办人郑有荣更是一位传奇人物。

  多次试验创办无线电台

  说到安徽省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就不得不提上世纪30年代芜湖市的国货路。

  据史料载,国货路原名半边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1930年,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在芜湖开辟大马路(即今天的中山路)和二街之后,半边街就成了联系这两条道路的一条捷径。这条街的一侧有几幢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另一侧是一览无余的陶塘,因此老百姓就形象地将这条街称为“半边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人抗日情绪高涨,当年10月,芜湖市的工人、学生、商人和市民再次召开万人抗日救国大会,呼吁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当时由学生和市民组成的日货调查组办公地点也设于半边街。正因如此,1931年底,半边街更名为国货路。

部队手摇电话机(军用80年代手摇电话机)

  而在国货路上众多的商行中,有家专卖电器元件的商店,叫“大有丰”电料行。也许连店老板也没想到,多年后他的店会在安徽无线电史上留下永不消逝的一笔。

  郑有荣出生于浙江宁波柴桥镇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1926年,年仅13岁的郑有荣只身来到芜湖“大有丰”电料行当学徒。由于他聪明好学,因而深得老板器重。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无线电广播还是一项新鲜事物,但它却像磁铁一样吸引着郑有荣。他虽然没有多少无线电方面的理论知识,却有着超乎寻常的记忆力。只要有机会看到无线电方面的书籍,他就能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将书中的无线电线路图一丝不差地绘制下来。

部队手摇电话机(军用80年代手摇电话机)

  “大有丰”电料行的老板是赵庆余,但主持日常店务的二当家是赵庆余的二弟赵祖善。他看到郑有荣如此酷爱无线电技术,又有一种如饥似渴的学习干劲。当时无线广播电台在中国刚刚兴起,于是他便萌发了安装广播电台的想法,希望借着电台的影响,扩大“大有丰”电料行的商业声誉。1933年秋,赵祖善在其兄赵庆余的支持下,从上海买来电台所需要的各种器材。郑有荣更是喜出望外,带着几个师兄弟开始了无线电台的安装。万事开头难,何况是对于缺少理论知识的郑有荣来说,所有的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次失败就两次,两次失败就三次……经过多次的反复实验,郑有荣和他的同事们终于不负众望,一段时间后将电台安装调试完毕,经交通部核准颁发证照后,开始对外广播。

  无线电台声名远播

  据史料载,“大有丰”无线广播电台的呼号为“XDYF”,收听频率为1270千周。每天播音三次,每次两个小时,没有文字节目,以播放唱片为主。有时也请“票友”来电台清唱,或是搞点口琴会,旨在扩大“大有丰”电料行的影响。发射功率虽然只有10瓦,因为没有什么干扰信号,所以覆盖面却很广,除了山区之外,芜湖和宣城一带都可以收听到“大有丰”电台的广播。在那个年代,无线广播可是个稀罕物,不少人都以能听到“大有丰”电台的广播为荣,收听者越来越多。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37年冬,日机轰炸芜湖时电台才被迫停播。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电台的巨大影响,“大有丰”电料行名声大振的同时,郑有荣也随之出了名,并荣升为电料行的部门经理。1934年,在芜湖“亨大利”钟表无线电行老板的盛情邀请下,郑有荣又为“亨大利”创办了无线广播电台。郑有荣创办电台期间,正是国人抗日情绪高涨之时,他出于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常在电台播放一些爱国抗日歌曲,如《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等,深受听众喜欢。

  1937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后,不久芜湖沦陷,电料行被迫关闭员工解雇。1942年春,郑有荣为谋生机,养家糊口,不得已到上海创办万利电机厂。当时,国家破碎,工业落后,他选址的江宁区根本没有电源,办厂谈何容易?为了解决电源困难,郑有荣就凭自己学到的知识,自制发电机——用手摇、脚踏人力发电。生产电机缺乏原料,就组织员工外出寻找,甚至在废品堆中挑拣有用的边角料加以利用。产品出来后,他又不辞劳苦亲自到各电器、电料商店登门造访,推销产品。这样经过几年打拼,电机厂终于顺利运作。郑有荣也逐渐成为上海新兴产业界一位有名气的民族资本家。

  办好红色工厂为革命

  当然,郑有荣的传奇还在继续。特别是他为新四军抗日和解放战争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1944年,抗日战争到了关键时刻,新四军急需大批钢材、药品及各种通讯器材。经上海电话公司工程师、中共地下党员陈天宝牵线,郑有荣与新四军七师接上关系,秘密经营各类军需品业务。在鱼龙混杂的上海滩,为新四军抗日采购物资,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敌特追杀。可郑有荣大义凛然地说:“只要能抗日救国,即使牺牲了也值得!”由于他胆大心细,办事谨慎,党布置的任务均能出色完成,从而受到新四军七师领导的赞扬。

  这年夏季,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特邀他去新四军七师根据地安徽省无为县参观访问。其间,七师政委曾希圣同志也亲切接见了来自上海滩的“红色老板”郑有荣。这次访问在郑有荣的心坎里烙下了深刻印象,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并慎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返回上海后,郑有荣更加以实际行动支持共产党。他首先将已呈中兴的万利电机厂“一分为二”,动员部分技术骨干秘密潜入新四军七师根据地投入兵工生产,由于他们的加入,使新四军七师兵工事业如虎添翼,大批枪支、弹药源源不断运往抗日战场。而另一部分员工则继续滞留上海,以万利电机厂为掩护协助新四军筹集各类抗日军需。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党中央决定新四军北撤山东等地,而郑有荣则遵照党组织决定,继续隐蔽身份将万利电机厂办成新四军的红色地下工厂,并继续为解放区秘密采购、运送军用物资。

  让电波永不消逝

  1947年秋,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即将打响,解放战争进入决胜阶段,新四军淮南支队为加强部队联络急需一批收发报机,于是要求郑有荣想方设法抓紧组装电台。当时上海尚未解放,国民党特务活动猖獗、无线电通讯器材受到严密监控。这时要在敌人眼皮底下组装电台,犹如玩火自焚。郑有荣面对艰巨任务,迅速组织技术人员暗中采购各种电子元件,小心谨慎地参照图纸,分端焊接,整机调试。这样仅用了三个月时间,郑有荣就完成了八台收发报机的组装任务。

  在电台调试中,经常会发出“滴滴答答”的按键电波声,从而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多次注意。但郑有荣就是凭着胆识和智慧,一次又一次地躲过敌特侦缉,先后为新四军苏北和浙江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组装了10多台收发报机,让电波永不消逝,为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郑有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郑有荣将自己的六万元股金全部上交给了国家,抗美援朝时,又将不满十八岁的女儿送去参军。1956年,郑有荣历任上海电讯变压器厂厂长、上海无线电二厂副厂长。1958年任上海市工商联执委、上海市人大代表。

  1933年创办于芜湖的无线广播电台,不仅是安徽的第一家,而且领先于其他省份。85年后回望历史,我们看到,虽然如今的国货路早已旧貌换新颜,曾经的半边街也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但是郑有荣与“大有丰”电台的有关资料依然留在泛黄的档案之中,未曾消失。

  作者:龚英柏 筱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部队手摇电话机 的文章